标王 热搜:
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公告中心 » 行业趋势
西郊静养好去处:虹桥路上的疗养院
 [打印]添加时间:2023-03-22   有效期:不限 至 不限   浏览次数:147
   虹桥路,是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门前的一条永不拓宽的风貌保护道路。1901年至1949年,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,虹桥路由一条非正规的“赛马道”,继而因“越界筑路”而正式诞生,之后历经修缮拓宽,成为当时沪西地区最为重要的交通干道。虹桥路是如何从上海西郊广阔的乡间“脱颖而出”?散布于虹桥路沿线的众多建筑,机构背后又承载了何种往事?围绕这些问题,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基于百余份虹桥路相关历史档案,对虹桥路沿线历史风貌开展了深入研究,即将推出《城市的记忆:城建档案中的虹桥路(1901-1949)》一书。值此2022年6月“国际档案日”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前后,我们选取书中部分内容,请您先睹为快。
 
  坐拥申城西郊良好的自然环境,加之虹桥路较为便捷的交通条件,自1920年代始,虹桥路成为了沪上富裕阶层郊游、休养的重要选择。一些医疗卫生机构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,在虹桥路沿线建立起疗养院,这其中就包括了基督教上海卫生疗养院和虹桥疗养院。
 
  基督教上海卫生疗养院位于罗别根路(今哈密路)1713号,在新泾港西侧,上海动物园东、夏家浜南侧,由美国基督教安息会建造。1922年11月,安息会传教士米勒耳来到上海,与蓝得胜一起筹建上海卫生疗养院。该院初始附设于华山路红十字会医院,后迁霞飞路(今淮海中路)。1927年在罗别根路觅得空地约40亩,上海卫生疗养院正式开建并于1929年初开业,除精神病、传染病外均可就诊。
 
  基督教上海卫生疗养院主楼
 
  疗养院内绿树成荫,大草地一片郁郁葱葱。主体建筑是一栋三层西式医疗大楼,大楼南侧和东侧均有白色柱廊,走廊为彩色水磨石地面。阳台栏杆为水泥花瓶小柱,白色的阳台、窗套,建筑个性突出。东侧门廊汽车可直接停在大楼门口。在这幢大楼东南角台基上镶嵌着一块花岗岩石碑,镌刻着“THIS STONE WASLAID JAN 9TH 1927”,证实该建筑始建于1927年。
 
  礼拜堂
 
  除主体建筑外,南面还有一座礼拜堂,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,供教友做礼拜使用,高1层,陡坡屋顶,红机砖墙硅水勾缝,水泥砂浆粉白色门窗框套线,主入口大门朝南,两侧窗门呈双弧形拱顶,彩色压花玻璃镶嵌。
 
  礼拜堂
 
  基督教上海卫生疗养院以疗养为主,治疗为辅,收费昂贵,均以美金计算,因此住院病人大都是当时上海的富商、巨贾和政府官吏。医务人员多住在罗别根路东侧的住宅区内。抗日战争中,该院遭受严重破坏。抗战胜利后,教会拨款重建,至1948年5月复业,由中国人刘启承任院长。1951年,基督教上海卫生疗养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收。
 
  与基督教上海卫生疗养院不同,位于今虹桥路上海血液中心位置的虹桥疗养院从发起创立,到建筑的设计、营造,都由中国人担纲。
 
  1934年6月28日《申报》以大篇幅报道虹桥疗养院
 
  虹桥疗养院由沪上名医丁福保、丁惠康父子于1932年筹建,是旧时上海滩首屈一指的肺病治疗康复机构。丁福保,无锡人,1874年出生,曾任无锡竢实学堂算学教习,后因罹患肺结核(俗称痨病),转而钻研医学,编著《肺病指南》《肺病预防法》《肺病疗养法》等书,同北京的卢永春并称为中国防痨界的两位先驱。1934年6月,虹桥疗养院竣工,项目由启明建筑师事务所奚福泉设计,安记营造厂承造,包括一栋4层主楼和一栋1层副楼,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。虹桥疗养院建筑呈典型的现代派风格,被建筑史家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“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”。
 
  虹桥疗养院全景鸟瞰效果图
 
  1934年6月17日,虹桥疗养院正式揭幕,时任上海市长吴铁城亲临现场剪彩,社会名流如孙科、杜月笙等也捐赠了太阳灯(当时治疗肺结核的重要设备)、化验器材,成为上海滩一时之新闻。虹桥疗养院开业后,除了收治肺结核病人以外,还配合中国防痨协会开展胸部X光检查业务,定期发布检查结果,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,促进了结核病防治。1937年抗战爆发后,虹桥疗养院被迫停业,部分医疗设备无偿供给伤兵医院使用。
 
  时任市长吴铁城亲自为虹桥疗养院开业剪彩
 
  上海沦陷后,沪西虹桥一带治安混乱,局势动荡,1938年,该院迁入法租界霞飞路继续开业。位于虹桥路的院址在抗战期间遭遇兵祸,受损严重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此地先后作为中福会托儿所、上海船舶制造学校,上海市虹桥医院等使用,现为上海市血液中心。